本文目录一览:
吴信东:面向新型人工智能应用的人机协同
吴信东:面向新型人工智能应用的人机协同 人机协同是将人和机器组成一个团队,集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旨在促进人机自主交互,实现协作共赢的一种新型模式。在面向新型人工智能应用时,人机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弥补人工智能的局限性,还能充分发挥人类与机器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的版权问题,吴信东提出需要根据数据来源和应用场景来判断。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提出问题的人参与了一部分工作,生成的作品若用于实验或科研,如果参与人员不希望公开,应认为作品拥有版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或团体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或规则。
吴信东教授是IEEE ICDM的创始人,并担任现任主席。该会议是全球数据挖掘领域的重量级会议,强调学术卓越、华人合作以及对新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关注。对数据挖掘领域的贡献:吴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国际视野,引领数据挖掘和知识工程的前沿研究。
面对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权争议,吴教授提醒我们,关键在于数据来源和实际应用场景,这将决定版权归属。未来十年,数据与知识的交融以及生成式研究与知识图谱的深度融合,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他建议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扎实工作,重视团队协作,抓住机会,以实现跨领域成果的突破。
对于人工智能用于生成包括绘画在内的多种作品的版权问题,吴信东教授认为需要根据数据来源和应用场景来判断。他提出,提出问题的人肯定参与了一部分工作,生成的作品如果用于科研且个人不想公开,那么应当是有版权的。然而,具体的判定还需要国家或团体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或规则。
吴信东先生在合肥工业大学微型机应用研究所完成了计算机应用的本科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硕士教育:1987年7月,他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深化了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博士教育:1993年7月,吴信东先生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人类是否会因人工智能而遭遇灭绝的结局?
1、人类不会轻易因人工智能灭绝,但重大风险需提前化解。人工智能发展目前仍处于弱AI阶段,类似于会解数学题但不懂情感的“超级计算器”。真正威胁来自三个层面:①军事武器失控的连锁反应(如自主攻击系统误判)、②经济系统崩坏(如高频交易引发金融危机)、③生存资源争夺(如全球数据中心耗能激增引发能源危机)。
2、不会成为灭绝人类的直接因素,但存在需要警惕的长期风险。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伦理规则的逐步完善,以及人类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主动控制权,使得人工智能发展为灭绝人类的可能性极低。现实中更像核能或互联网这类双刃剑工具,其威胁程度完全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和管理。
3、人工智能的兴起确实会对许多行业造成深刻的影响,可能导致许多就业岗位的消失,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和伦理问题。但与原子弹相比,人工智能的威胁要相对小得多。
4、曾多次表示,过度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在未来一百年中,人类将面临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的挑战。如果我们所研究的智能机器无法保证安全,人类就会受制于生物进化的速度,无法与人工智能竞争,最终被其超越和替代,人类陷入黑暗的未来。
5、这是一种假说而已。。但是被广大的科幻作家和电影制片无限扩大了危害性和危险性而已。首先人工智能是仿生学的高端产品,也是人类探寻生命奥秘中的一种副产品。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像小说和电影那样统治人类甚至毁灭人类,我也只能呵呵了。
人机协作是指什么
人机协作,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协同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旨在结合人类的智慧、创造力与机器的高效、精准,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在人机协作的模式下,人与机器各自发挥优势,相互辅助。人类擅长处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有直觉、情感和创造力;而机器则擅长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精确的任务。
人机协作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与人类在同一空间内协同工作的工业机器人。在人机协作模式下,人与机器携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人员负责控制并监控生产流程,而机器人则专注于执行劳累的体力工作。
人机协作,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类与机器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的协同合作。这种协作模式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智慧、判断与机器的精准、高效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任务的完成。在现代工业生产线上,人机协作的场景已屡见不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